配资平台实盘 刘邦从不打算当正人君子,关键时刻背信弃义,最终却一统天下_项羽_汉王_侯公 - 合规炒股配资开户_证券配资的条件_炒股配资股票开户
合规炒股配资开户_证券配资的条件_炒股配资股票开户
合规炒股配资开户_证券配资的条件_炒股配资股票开户

配资平台实盘 刘邦从不打算当正人君子,关键时刻背信弃义,最终却一统天下_项羽_汉王_侯公

2025-04-17 21:55:02

配资平台实盘 刘邦从不打算当正人君子,关键时刻背信弃义,最终却一统天下_项羽_汉王_侯公

配资平台实盘 刘邦从不打算当正人君子,关键时刻背信弃义,最终却一统天下_项羽_汉王_侯公

楚、汉相争期间,项羽与刘邦两军自汉二年至汉四年(前205年~前203年)相持于荥阳、成皋一线配资平台实盘,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疲劳、消耗战。眼见进退维谷、胜负难分,这两位当时引领风骚、左右历史的风云人物都动了息兵议和的心思与念头。

这场战争之所以拖了近三年时间而无果,除了双方攻防旗鼓相当、势均力敌之外,这里面还有一个十分微妙的心理因素:刘邦与项羽都希望由对方先提出议和条件,这会让后者处于相对主动而有利的位置。双方都在暗自观望与较劲,“坚持就是胜利”,看谁最终熬得过谁。

沛公刘“亭长”想不明白一件事:汉军背靠根据地作战,从汉中比较容易就能获得给养,这有利于打持久战;而楚军劳师远征,补给十分困难,按理只能速战速决,怎可与敌人比拼耐力?

后来刘邦终于领悟过来,堂堂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“西楚霸王”怎肯放下架子,轻易向自己曾经的部属及手下败将认怂服输?这下可好,死要面子活受罪。

展开剩余87%

陈道明版刘邦

当然了,这不仅仅只是“面子”上的问题。

参透了个中玄机,刘邦一下子感到了释然,决定主动去做“搬梯子”的人,好让那位“爱惜羽毛”的项大英雄体面地从台阶上下来。

或许有人会问,项羽死要面子,难道刘邦就不爱面子吗?何况以他当时的条件更适合于坚守,怎可轻言放弃?其实这是由两个彼此熟悉的人各自不同的性格所决定的。项羽原本就是贵族的后代,加之自统兵以来一直战无不胜、所向披靡,因而高高在上宁折不弯;而刘邦则属于草根一类的人,过往的人生经历让他学会了适时妥协,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处世哲学。更何况,自己的老爹与婆娘现在还在人家手上呢。别看刘邦表面上显得很是淡定,一副无所谓的样子,其实他是故意表演给项羽看的,岂不闻“关心则乱”呼?他越是把他们不当回事,他们作为筹码的价值就越低,项羽就越拿他没办法。

《王的盛宴》中的项羽形象

试问:一个是他的亲爹,一个是为他生儿育女、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,刘邦怎能置之漠然?

在与张良、陈平反复商议过后,刘邦决定派侯公前往楚营,主要是为了双方罢兵议和,“顺便”也希望项羽能放还其老父与妻子。

听说汉营派人前来求见,正为军粮而愁眉苦脸的项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:到底还是你刘老三先沉不住气啊,看来这个以前的街头混混还是格调不高、资历有限,心理素质比自己可就差远了。

项羽调整了一下情绪,整衣端坐,命人传见。侯公从容而入,面无惧色。项羽用直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着他,不动声色地问:你们战又不战,退又不退,到底作何打算?侯公不吭不卑地回答道:汉王遣在下正为此事而来。楚、汉相争数年,劳民伤财,互相多有损伤,且均已疲惫不堪。为救百姓于水火,汉王意欲罢兵,不知霸王意下如何?

侯公此言,正中项羽下怀。可他并没有喜形于色,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:刘邦想要议和?那就不妨具体谈谈你们的想法。

候公道:我们当然是有条件的,首先是楚、汉划清界线,各自相安不得侵犯;另外,请大王放还太公及主母吕氏,好让汉王一家得以团聚而全人伦之礼。

项羽冷笑了一下:谁不知道刘邦是个奸诈小人?他为了保全家人,才故意让你拿议和来欺骗我?

侯公至诚地说:汉王顾念老父及妻子,此乃人之常情。霸王若能以仁德之心宽怀放还,汉王必心存感激而誓不东进。谁不知道,大王不杀人父,是为明孝;不污人妻,是为明义;拘之又放,是为明仁。有此三德,霸王必名扬海内而天下归心,汉王又怎敢违理负约?再者,霸王如此神勇,又何惧汉王乎?

侯公此番言论,让项羽放下戒备而心情大悦。他也不用再装了,当即表态,明日就与汉王签约。

次日,楚、汉双方正式签订和约,两国以鸿沟为界,楚东汉西,各领属地。另外,为了顾及自己的好名声,项羽将扣押滞留在楚营已达两年的刘太公及吕氏一并送还刘邦。

数日后,项羽依约引兵东归,刘邦亦欲率军西还。总算不再打仗了,谁不想过太平安生的日子。

此时,张良、陈平来见刘邦,问:大王不想一统天下了吗?刘邦颇有难色:不是已经与楚国签订和约了吗?项羽现已东归,我不西返,何留此地?两位谋士说:与楚议和是为了救太公和吕后,现在他俩已平安返回,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,此时趁楚军不备,正好可与项羽决战,一战定乾坤!见刘邦还在犹豫,他俩进而解释说:今之天下,汉已得大半,四方诸侯,多有归附;而项羽现已兵疲粮绝、众叛亲离,这正是灭楚的最佳时机,若不趁机追歼,岂不是放虎归山、养虎为患!

一句话点醒梦中人,刘邦深以为然:多谢指教,两位先生之言让人醍醐灌顶、茅塞顿开,就从二位之计,择日东进。

汉五年(前202年)十月初,刘邦与齐王韩信,魏相国彭越约定,三方联合发兵攻楚,务必要给项羽造成致命的重击。一切布置妥当之后,刘邦随后挥师东进追击楚军。

汉军很快就行至固陵,眼见就要追上楚军了,因考虑到韩信、彭越的援军未至,无法实现原来的战略意图,刘邦只得据险安营,不敢独自与勇猛无匹的项羽交战。

项羽得知刘邦率部追赶上来,气得咬碎钢牙:刘邦啊刘邦,最先提出议和的人是你,带头违约反悔的人也是你,你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?早知你是这么不讲诚信、阴险狡诈的东西,当初在鸿门宴上就应当杀掉你。既然你又送上门来了,无论如何,今天我一定不能再放过你。

若论打仗,刘邦从来就不是项羽的对手。这不,项羽一个回马枪,杀得刘邦丢盔卸甲,仓皇逃遁。一口气后退了几十里,方才止住脚步。

刘邦憋了一肚子气,恨透了韩信、彭越二人。他命人把张良、陈平找来,气急败坏地说:韩信、彭越关键时刻失约,应当如何处置?

张良分析说:臣料韩信、彭越按兵不动的原因是大王没给他们封地,没有满足他们的条件。如果大王能拿出足够的诚意与他们共享天下,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你。

刘邦说:韩信的齐王是我给的,彭越的魏相也是我任命的,难道这不不够吗?怎说我对他们没有封赏?

张良笑了一下,说恕我直言,韩信虽被封为齐王,但并非大王本意,他内心能感到踏实吗?大王因魏王豹的原因而封彭越为魏相,今豹已死,彭越意欲自领为王,这已是公开的秘密。大王若能将睢阳北境,直至谷城封于彭越,再以陈以东,直至东海封于韩信。且韩信是楚国人,欲封于故土。大王若能应允,二人定可招之即来。

韩信乎?在琢磨啥呢?

刘邦感到心里堵得慌,心想我平日是不是待他们太仁慈了?让他们误以为我特好说话,一到关键时刻就变着法子跟我谈条件。谁都知道,要想打鬼,必请钟馗。他们是不是算准了我非低头让步不可?这两个可恶的混账东西,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们!

刘邦权衡利弊,最终采纳了张良的意见,大方豪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。韩、彭二人随即挥军南下,再加上刘贾、英布的人马,五路大军共同发起了对项羽的最后合围。

垓下之战由此开始。

垓下之战是刘邦与项羽之间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场战略大决战。最终以汉军完胜,项羽兵败自杀而结束。

垓下之战既是楚汉相争的终止点,又是汉王朝走向强盛的起点,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转折点。随着垓下之战的落幕,标志着秦末混战乱局的最终结束,中国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,也由此奠定了大汉王朝四百年江山的宏基伟业。

发布于:天津市